我们在上期介绍了未成年人高额游戏充值后,监护人能否申请退款的法律规定,以及监护人如何证明是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费行为。但实践中,也有很多家长表示,自己提交了很多证据,但游戏公司就是咬死不退款,此时还有什么办法呢?是不是起诉到法院就万无一失了呢?本期内容我们将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游戏公司就是不退款,家长还能怎么办?
1、向当地12345热线求助。我们以家长及律师名义分别和北京、广州等地12345热线咨询,是否能受理未成年人高额游戏充值退款的相关求助。接线人员回复称如果游戏公司注册地位于辖区内,则可以受理,并会将该纠纷转介至辖区内市场监管部门或文化监督管理部门,通过他们居中协调处理。
2、向当地检察院未检部门寻求帮助。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北京、上海、四川、云南、贵州、河北、陕西等多省市地检察院未检部门均有帮助监护人办理未成年人高额游戏充值退款的成功案例。家长可以拨打12309检察服务热线咨询当地人民检察院能否提供帮助。
3、提起民事诉讼。如果通过上述方式仍无法成功退款的,家长还可以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为案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游戏公司返还充值款。但需要说明的是,提起民事诉讼还涉及原被告主体资格、管辖法院、举证责任等诸多问题,存在较大风险。
二,签了游戏公司的承诺书,还能申请退款吗?
在一些案例中,监护人已经与游戏公司达成退款协议并签署承诺书。但监护人在事后认为退款金额过低,便想通过诉讼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还充值款。但根据我们查询到的案例,这类主张往往无法得到支持。诚实信用是从事民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如果监护人已经自愿同意游戏公司的退款方案并签署承诺书的,应当认为双方的纠纷已经终结。监护人再次提起诉讼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法院往往会驳回监护人的诉讼请求。
三,家长起诉到法院就万无一失了吗?
并非如此。通过我们检索的案例显示,在26起监护人申请退款的案件中,法院支持监护人请求的仅有5起,占比20%,并且有3起案件法院判决返还金额仅占孩子充值总金额的33%;法院判决驳回监护人诉讼请求的案件共10起,占比38%;裁定将案件移送至游戏公司注册地法院管辖的案件共8起,占比31%。可见,即便是监护人将游戏公司起诉到法院,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在诉讼阶段,监护人往往会面临比调解阶段更为复杂的问题或障碍,包括:
1、举证责任。我们在前文已说,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得进行高额游戏充值的。在监护人主张返还充值款案件中,绝大多数未成年人使用了父母等成年亲属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在游戏账户认证主体和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情况下,监护人有责任证明确实是孩子自己的充值消费行为。但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监护人都难以收集到相对充分的证据。
2、因案件移送增加诉讼成本。在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案件中,监护人为减轻成本,往往会向自己住所地法院起诉。但实践中,大部分游戏公司往往会以“游戏用户协议”已经明确约定管辖法院为由提起管辖异议。若无特殊情形,法院也基本支持管辖异议,并将案件移送至“游戏用户协议”约定的法院处理,这将直接增加监护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
3、监护人过错。《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我们查询的案例显示,法院在确认游戏公司退款比例时,往往也会考虑监护人是否存在过错,如没有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等,最终判决的退款比例并不高。
4、其他因素。例如孩子通过手机内置的游戏助手进行充值消费导致难以确定被告,游戏道具是否已经消耗完毕或赠送他人,监护人需承担较高的律师费和诉讼费等成本。
四、家长如何预防孩子高额游戏充值?
在处理大量咨询,检索相关案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六项建议供家长参考:
1、家长不要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助孩子进行游戏实名认证,否则孩子一旦高额游戏充值,家长很难证明是孩子自己的行为;
2、家长务必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账户和密码;
3、家长不要在孩子的手机上登录自己的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账户,不要启用各类手机钱包及快捷支付服务,不要注册、认证如Apple ID、华为账户、小米账户等服务。
4、家长要定期检查自己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交易记录,确认是否存在异常;
5、家长要定期检查孩子的游戏账户实名认证信息,如果孩子使用其他成年人身份证认证游戏的,要及时纠正。